新型厕所的圆环形座垫是老人专座
李国宪的厕所号称“中国环保第一厕”
【水暖阀门网讯,柯美学 胡彪报道】他人称“厕痴”,倾力挑战比尔·盖茨的“厕所革命”,他欠债10多万元打造“新型公厕”,但至今未实现量产……
一首打油诗引发网友热议
7月31日,网友“眯眼的夏天”在汉网社区论坛发了一则题为《挑战比尔·盖茨的厕所求安置,你有地儿吗?》的帖子,介绍了江汉区北湖街退休工人李国宪研发的不用水、不用电的新型公厕,并配有一首打油诗。
诗曰:下岗工人,电器维生,研发厕所,与众不同。厕所连门,推门入厕,滚筒联动,粪便汇集。灰尘覆盖,喷头除臭,婴儿老人,另有专座。无水无电,回收利用,绿色优价,和谐为尚。发明容易,推广却难,几代厕所,没能量产。大好年代,何其幸运,比尔·盖茨,有心公益。二零一一,厕所革命,无耗为宝,造福人类。
帖子发出后,陆续有网友跟帖。网友们对不用水、不用电的全机械厕所有褒有贬。网友“管得宽 ”认为,“基本上我不太相信不用水的厕所能干净到哪儿去。”网友“简安然 ”称,低碳环保值得提倡。
“厕痴”李国宪何许人也?
手表机械师搞发明“小菜一碟”
58岁的李国宪,是原武汉手表元件厂退休职工。他说,以前,他是厂里的机械师,手表各种轴承的联动原理,对他而言是“小菜一碟”。
早在1992年,李国宪便开始研究环保厕所。一转眼,20年过去了。这些年,李国宪为自己的厕所申请了专利。然而现在,他的眼睛逐渐花了,头发也掉得厉害,显得苍老多了。但他仍痴心不改,人称“厕痴”。平时,李国宪在社区里帮人维修家电,“每赚一点钱,都投到厕所的研究里去。”
20年的漫长岁月中,这位痴情的厕所研究者,两次申请了创业贷款,还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。今年3月,李国宪开始了公厕的改进工作,他决心卷土重来。
这一次,李国宪没有钱请工厂的师傅帮他制作了。他每天在家里敲敲打打,决心自己手工打造出一个新的公厕来。
3个月过去了,一个新的公厕完工了。与第一个公厕不同的是,这个公厕变小了,只有一个蹲位,也删除了卖报刊的窗口,看上去更加别致、美观。
他还在公厕的外墙面上,镶嵌了挑战书。他的挑战基于比尔·盖茨的“厕所革命”。他仍坚信,不用水和电,一定是未来厕所研制的方向。
原来,2011年8月,比尔·盖茨决定从事一项意义重大的慈善活动——改造厕所。据称,这项工程的目标是为全球26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提供健康、安全的厕卫设施。比尔·盖茨将先期斥资4200万美元研发一种便宜方便的新型厕所。
李国宪在挑战书里写道:本人李国宪,湖北省武汉市市民。从1992年开始,一直关注、研究环保厕所,先后获得3个有关的专利……为极积响应及支持“厕所革命”计划,本人愿将20年来发明的新、特、奇厕所成果捐赠出来……在捐赠之前,我将用我发明的新型厕所和所有参与研发“新型厕所”的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一个探索大挑战。
没水的公厕什么样?
粪便收集盒内还有除臭“机关”
近日,记者对这个厕所进行了探访。这是一个公共厕所,它置身于江汉区环保社区一栋宿舍楼前的花坛里,显得小巧别致。一米见方的小屋上,顶着一个蓝色雨棚。小屋前是三级台阶,台阶边有栏杆和扶手。
这个公厕内部构造独特,便池底部由两块椭圆形不锈钢组成一“U”形滚筒,滚筒的联动杆与厕所门相连。有人进入或出去时,推动厕所门的动力,就会带动联动杆,拉动滚筒翻转,可以轻松地将底部的粪便刮下,倒入下部的收集盒中。
让人称奇的是,粪便收集盒内还有“机关”。当粪便进入便池滚筒后,这个“机关”的喷头,会喷出草木灰、除臭剂。既能覆盖粪便,方便收集处理,还能保持厕所没有臭味。
当着记者的面,李国宪做了演示。他推开厕所门后,然后做了一个关门动作,便池立即跟着做出一连串动作。“噼里啪啦”的一阵响声后,粪便就清理干净了,便池也恢复了原样。
“它不用水,也不用电,就能做到干净、环保。”李国宪对自己的发明很自信,同时也很委屈:“很多人不相信我的公厕能做到这些。”
自管厕所身心俱疲
其实,眼前的这个精致的小厕所,是李国宪研制的第一个公厕的升级版。之前,他曾研制出第一个不用水、不用电的公厕。2003年,李国宪退休了。经过一年研究,他将自己设计的环保公厕申请专利,并获得专利。2006年11月,他用木头将自己的专利做成了实物。2007年5月,他找到武汉博力机电发展有限公司,这家公司帮他生产出了样品。
随后,李国宪多次来到市城管局和市公园管理处游说。他没有得到支持,他的厕所没有被投放使用,也没有人能预测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。
后来,为支持这位痴迷的公厕研究者,市公园管理处终于答应,他可以将他的厕所安放在汉口后襄河公园的一角做测试。
这可将李国宪乐坏了。他发明制造的第一个公厕长3.6米、宽1.5米、高2.8米,含两个厕位。这个厕所使用灵活,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卖报刊的窗口。
为运输这个公厕,李国宪四处借钱,请来了装卸吊车,将他“心爱的作品”搬到了后襄河公园。厕所的钥匙,由他自己保管。他担心会有拾荒者将厕所砸坏后,拆了去卖钱。
“每天清晨,我就去开门;晚上,处理完便池里粪便后,再锁门回家。”为检验自己的产品,李国宪每天披星戴月。
时间一长,李国宪身心俱疲,身体越来越差。一个人的“战争”,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。
李国宪承认,这个公厕的设计仍需改进,排出的粪便处理起来也显得麻烦,无处安置公厕里的粪便。他索性一“锁”了之,再也不对外开放了。
4年后,后襄河公园管理处通知他,尽快将这个厕所移走。今年初,李国宪又托人帮忙,将他的第一个公厕拖回了家,“时间不算,这个公厕耗去了我5万元钱”。
“新型公厕”将走向何方?
李国宪:用厕所外观广告
补贴建设成本
李国宪的家中,有一个厚厚的本子。本子上,全是媒体关于国内国外各种厕所的报道。
他说,从1970年起,他就开始研究厕所的结构,力求使厕所更加节能环保。据他介绍,1972年,当抽水马桶刚出现的时候,他就为了节约水源,发明了冲水反复利用的装置,并获得了专利。
“粪便是现代城市一种永恒的污染源,如果不好好处理,不仅污染水源,再花大量资金去处理污染的水源也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浪费。”为了研究厕所,他每天翻看报纸,最关心的就是对厕所的报道,哪个国家发明了新型厕所,哪个省使用了环保厕所,他如数家珍。
“普通冲水公厕,一年各种费用大约需要2万元左右。武汉市现有800多所公厕,每年投入财力巨大。如果使用我发明的公厕基本可以全免费。”老李说,他的这种公厕完全可以免费向市民开放,厕所的外观墙壁可以提供12平方米的广告版面,广告收入完全可以补贴建设公厕投入的成本。
然而,这只是李国宪的一厢情愿。至今,他没有提供他的公厕的实际应用报告,也没有得到城管部门的试用授权。因为这座公厕纯手工制作,他甚至无法明确制作一座这样的公厕,到底需要多少钱。
面对种种困难,李国宪的”公厕革命“之路,还很漫长。